
石墨先生此次的新作展,分为三个系列:“天界”、“天域”、“天鹅”。如果不仔细看他的这些作品,不去用心感受,那么观众大抵还是无法感受到其内在的一贯性。从“天界”到“天鹅”,不可思议的视觉反差。“天界”系列,大片的红色,触目惊心,画面本身具有的美感已为主题的“抢眼”而弱化,此时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愤怒和惊恐。每一个主题,都戳到我们的痛处,民工的生存、股民的疯狂、溺爱的孩童、失去生机的山水……是的,在这个歌舞升平的今天,我们沉浸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兴奋之中。媒体的力量在这些残酷的事实前史无前例的软弱,即使关注也更多的是做秀。艺术,我们的当代艺术,应该承载现实批评的艺术,也迷失在一个个拍卖数据上。不说文化侵略,不说炒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有多少人关注目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环境的恶化……石墨先生在回国后,扑面而来的并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便捷,而是腐烂气息。或许是艺术家的敏感,他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这种愤怒和失望之中,于是在“天界”系列中,他这种强烈的情感始终贯彻,表现在画作中不仅仅是那种冲击感的色调,还有那些画面上的裂痕以及人物扭曲的眼神。《分目》、《失绿的山水》、《民工》、《膀》……这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显现在四分五裂的笔触之下,各种贪婪、空洞的眼神和表情一览无余。按照我们的惯例,或者可以更加含蓄,但是他说,内心的忧虑和愤怒,没有办法掩饰。或者他已经过时了,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这样露骨的表现和鞭策了,但是笔随心动呢。
“天域”系列由6幅作品组成,色彩趋向淡丽,先前的沉重和冲击力慢慢蜕变。2007年底,他回到美国的家稍作休憩,在两个月的时间中完成了这个系列。作品中弥漫着平和而冲突的气息。站在这些作品中间,如同沐浴在遥远高原洁净的阳光下。错觉,一种高原氧气稀缺的红色错觉荡漾着。他6次去西藏,感受无法言表,只能表现在这些作品之中。于是,他在呈现“天界”的愤怒后,表现出对另一种纯净的向往,迫切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回到上海,他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回国时的情感冲动,或者也是深深隐忧。偶然地他想到了天鹅。天鹅们悠闲自我的生活状态,唤回了他昔日《荷》的天真淡然。于是这个系列,他表现了一对天鹅恋爱过程。天鹅干净的白色和干净的情感表达,在变幻的背景下,纯洁之至。在画面变幻甚至阴沉或者干脆空白的背景下,这种气息被渲染得恰到好处。而他对天鹅恋爱时期的各种形态的细致观察则一丝不苟地表现在天鹅微微竖立的羽毛以及体态之优美弧度上。与早期《荷》不同的是,他不仅仅表现了在黑暗背景下的莲般内心,而是承载改变国人精神的符号。因而,天鹅与其说代表了他风格的回归,莫不如说是一种涅槃。
从“天界”而“天域”再“天鹅”,对社会和国人精神的忧虑,对转变的热切期望和努力,无力用现代艺术批评的言语介入。只能说,既然画家是用心在创作,流淌的是情感,那么我们何不在这样的艺术世界中观感现实呢?!
软荣春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于晓芹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