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厚音—中国印尼艺术家联展
主办:ART64画廊
策展人:Jim Supangkat
文/ Jim Supangkat
我们尽力去尝试理解“什么是国际艺术”这个概念,并希望可以深切发掘其背后的各种关系。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需要解决一种关系——“艺术在西方的意义”。因为它不等同于“西方艺术”,也没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感知,就像一个统治的符号存在着。此外,还有一种关系需要我们面对,人类在构思与创作国际化艺术的时候往往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亚洲与口音”忽视了。“亚洲厚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文化观点性问题。
从“艺术在西方的意义”到“亚洲厚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发展可以在艺术史中得到观察和感知。自18世纪,“亚洲厚音”的发展或多或少关注的是艺术家个体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把各种艺术现象纳入传统艺术的框架中。在整体的差异中,这个“本土”不仅表明了本土化和种族问题的存在,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在西方的意义”的形态。
在许多国际展览中,“亚洲厚音”已经与欧洲艺术与美国艺术平行发展了。国际艺术的组成只有一种物质,那就是“西方艺术”。正因为如此,国际艺术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遵循着同一种发展模式,同样也平行于艺术史。我们否定这种感知,这种观念被隐藏、不被议论。
这种观念让我们思考了不断发展的国际艺术作为一个多元现象的原因。“亚洲厚音”元素的大量传播,从根本上表明了西方与非西方文化的链接。“文化的发音是有可能的,但不是因为熟悉或者相似的内容,”哈密·巴哈说,“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的符号、主题和展示方式。”
想把艺术当成文化来读的这种倾向的出现,是为了寻找艺术的本质,对传统载体进行探讨,并倾向于探索新载体。新载体经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展览会上。我们对所有的倾向加以质疑,思想正在欧美发生变化,从本质论到框架思路,其中也包括社会背景。
从本质论到理念,思维摆脱概念框架的趋势的艺术作品。欧美以外的艺术家作品,乍看之下似乎呈现的是探索新的艺术载体,但也只是建立在固有的民族传统艺术的解释上,使得这些作品像文化一样更容易被理解。
对“亚洲厚音”的理解是一个对欧美以外地区艺术的理解。国际化的展览发展至今,反对和企图消灭统治的精神不能被质疑,我们不能避免这个现实。这是当今国际化展览中的艺术发展的基础。理解欧美以外艺术发展的紧迫感,直到今天,仍然是很难去领会。

李伟广 戏剧人物.角色Ⅱ 60×180cm 2007

喻旭东 大件事8 120×100cm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