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徐州人。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童年弄墨灵敏世稀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李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
李可染正式拜师后,画家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
业精于勤画深于思
1929年,李可染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是近代大写意花鸟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他第一次看到李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李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李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李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写生。那次,他前往黄师家,住了六七天。黄师用装在墙上的小滑轮将自己的藏画一一挂起给李可染看,并一一品评,整整观赏了两天。李可染见黄师因眼患白内障,戴着墨镜,仍然摸索作画,每日勾山水画稿,堆积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黄师还在灯下一口气勾了七八张山水轮郭,这使李可染十分感慨,喟叹:“前辈老师用功之勤苦,实非我等后辈可及。”
澄怀观道大道圆通
奇险的蜀道、江城的朝雾、乐山大佛、夕照中的重庆山城、万县瀼渡桥,是1956年李可染最关键一次长途写生的重点景观。这次写生,历时8个月,春季由北京出发,冬季始归。在他的后半生、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条。
1984年,李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澄怀观道”,借用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并赋予了新的含义。李可染以此四字概括自己70年求艺悟道的真谛。他从现代视角透析东方文化本源,展示中国画跨世纪的前景,升华了对山水画与自然天籁和现代人生活互相关系的美学思考。
他晚年自创“密林烟树法”,使墨体块、强逆光的山水,疯然改观。茂林、夕阳、瀑布、飞鸟、归鸦,自然万象……悠然于一片葱茏烟云之中,构成浑化无极的绿色音响的世界。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正是李可染大师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