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诗与作画,难得是清新。有品方含韵,无私始入神。悠悠随白鹭,淡淡泛黄醇。美在啼筌外,庶几善与真。”这首五律是1943年3月郭沫若为李可染的山水《村景》题的诗。《村景》是重庆金刚坡附近山村的真实写照,浓郁的山野气息引发了郭沫若的诗兴。诗中,郭沫若既说了自己,又说了李可染:不管作诗作画,有了品位,才能出神人化。
当时在重庆的艺术家很多,特别是画家,有了得意之作,大都想请郭沫若挥笔题句。不过,郭沫若题画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遇到能够引发他的诗兴的画作才肯噱慨落笔。那时,傅抱石的许多佳作都使郭沫若兴奋不已,特别是《云台山图》,他一口气就题了四首诗,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李可染在当时也已是画名远播,而且时有佳作问世。除了郭沫若.田汉、沈尹默等名家也在他的画作上多有题诗或留句。郭沫若在李可染的一幅“水牛”上题诗道:“……农功参化育,气字混鸿蒙。知是神无馁,力充度自雄。稻粱麦黍稷,尽在一身中。”对李可染笔下的水牛的内涵又进行了深入挖掘。
当时的李可染既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又有忧患中不忘艺术的敬业精神。那时,他和傅抱石住得很近,经常到傅抱石的住处,或者欣赏傅抱石的画作,或者与其谈石涛、论笔墨。傅抱石勤奋刻苦的精神使他很受鼓舞。他曾给四妹李畹写信说:“傅抱石先生近来天天画国画,我去看过二次,是比过去的作品更有进展,打算在今年雾季举行个展,以陈之佛、许士骢作比,定然结果不错……”
随着“第三厅”的撤销和“文工会”的名存实亡,原本领导着大家搞抗日宣传工作的郭沫若告诉大家可以在研究学问的同时自谋生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收到了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的李可染便打算前往这所学校担任中国画讲师。重庆国立艺专由抗战前的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合并而成。“七七事变”后,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率领师生流亡到了长沙。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让林风眠把艺专迁到沅陵,和北平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专。合并后,林风眠出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来,因为学校政治环境复杂,人事关系紧张.林风眠心力交瘁,便辞去职务。陈之佛原来是国立中央大学美术系的教授。担任校长之后,他就把艺
专从青木关附近的松林岗迂到了沙坪坝的磐溪。因为李可染在重庆曾经参加过众多画家一起举办的联展,还参加过许多文化艺术社团的活动,所以陈之佛对他的作品和为人比较了解,一听说他可以自谋职业,便向他发出了聘书。李可染把这个情况跟郭沫若汇报了一下,郭沫若同意他去任教。
1943年9月,艺专开学,李可染便到了艺专,这时李畹也正在那里读书。由于各自或者忙于工作,或者忙于学习,兄妹二人已经分别了好长时间,现在终于又能朝夕相见,再也不用靠频繁的书信往来了解情况,李可染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李可染在艺专教学时主要以示范为主,他先在课堂上现场作画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临摹。他那时候正潜心传统,人物喜欢梁楷,山水推崇石涛,画风比较疏简淡雅。他 常常跟学生们讲,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受此派彼派的干扰,要抛开杂念,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下去,扎扎实实地画下去。
李可染当年在艺专课堂上示范给学生的那些画作基本上都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幅《执扇仕女图》。这件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李可染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仕女,面容丰满,体态轻盈,手中的纨扇薄如蝉翼;面部用淡彩,上衣略渲花青,线条流畅而飞动,表情真挚而自然,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上世纪80年代,李可染偶然发现了这幅本来早就不知去向的人物画.连忙以自己的一幅“近作”为代价,将其换了回来。欣喜之余,他提笔在画上题写道:“此吾一九四三年在重庆国立艺专课堂为某生所画,四十年后在京得见,因以近作易之。年来眼昏手颤,不复能再作此图矣!人生易老,不胜慨叹。一九八五年,岁次乙丑春三月,可染题记。”
由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李可染当年作耐相当快捷。那时李可染36岁,正是思想和技艺日渐成熟、开始展露才华的时候。后来,他画得慢了,那是因为拜白石老人为师之后,老人谆谆告诫他,行笔一定要慢,要如“屋漏痕”,他牢记老师的教诲,坚持终生。
有一回,林风眠到艺专找李可染。正在上课的李可染一看他来了,连忙把他让进教室。学生们听说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林风眠,都非常惊讶、欣喜。这时.李可染跟林风眠说,要劳他的大驾,为学生做一次示范。林风眠笑笑,爽快地答应了。他提笔在手,略一沉吟,然后饱蘸浓墨,在纸的上端轻轻一抹,起伏的远山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用淡墨,只是一笔,就画出了一条大江;再寥寥数笔.江上便有了船,岸边又出现了两个纤夫。画面极其简单,却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们都激动得连连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