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艺路精彩--文化艺术生活空间  全文检索: Translate this page
首页
资讯
展览
拍卖
专题
艺术、评论
网拍
公益网拍
精品收藏展
大众收藏展
收藏展汇总
方盛艺术品商城
中国书画专馆
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传统文化馆
方盛动漫城
艺术长廊
艺路精彩
艺术人生
名家
人物
当代名家
传统名家
游戏社区
公益资助申报
艺术大赛
网络学院
院校
艺狗
方盛艺搜
方盛文化传媒
方盛英才网
合作联盟
诚招合作伙伴
| 人物专题
不必证明我是画家 陈丹青:回到一个人的状态(图)
来源:新民周刊 可非    2008-01-23 16:13:24

    我看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问题是它比赤裸裸的权力还可怕,因为一切是以学术的名义。
    在去年12月3日举办的北京保利公司2007秋季拍卖会夜场上,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以1200万元落槌;5天后,《牧羊人》以70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几轮叫价,最后以3200万元卖出。令人称奇的是,在4年前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牧羊人》仅以187万元成交,短短几年时间就猛涨了将近20倍,创下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画作不断卖出高价,陈丹青却在忙着出书。新书《与陈丹青交谈》(收集了陈丹2001年发表在《艺术世界》杂志上的12篇专栏文章)和《多余的素材》、《纽约琐记》两书修订本先后出版。不久前,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成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去年最受欢迎的图书,并成为多家媒体评选的年度十大好书。
    如今的陈丹青,在很多人眼里已不是个画家,而是一个写书的作家。面对读者对其画家身份的质疑,陈丹青说,“我不必向外界证明我是画家。”
    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
    笔者:从清华辞职已有一年,这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
    陈丹青:这一年我被邀请介入朋友的一个文艺项目,要弄到明年。时间搭进去不少。同时还在写写画画,还要编书,编书也花了好多时间。
    笔者:清华大学这些年在重建人文学科,是不是它还没有完成一所综合型大学的准备?
    陈丹青:综合大学的文科都是摆设。增系、增学科,能养很多人,申请不少钱,领导可以向上报:功能齐全了,就是这样。我目睹领导很想办好文科,但不知该怎么办。蔡元培擅自给陈独秀瞎编个学历,又把梁漱溟这样的愣小子请进来,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文科,什么是教育,现在怎么可能。
    笔者:前段时间清华中文系的旷新年在博客上炮轰他们的系主任,后悔自己不应该到清华大学。
    陈丹青:是吗?这种事每个系都有,张鸣炮轰领导,记者问我:“你对这事怎么看?”我说没什么看法,每个办公室门背后都在发生这样的事。只有几个特别不懂事的家伙会跳出来叫一下,有伤大雅,但绝对无伤大局。旷新年可能当真了,以为叫进去真的让你搞学术。就是个权力布置,布置完了,就可以了,然后别触犯权力,让权力正常运转,大家分摊利益,有饭吃。我谈了半天教育问题,等我离开后,发现我全错了。我不是在谈教育问题,也没有真的教育问题,都是权力问题,根子,是学术行政化。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常回国,也到中央美院代过课,当时的直觉就是——“解放前内行领导内行,解放后外行领导内行,近一二十年以来,外行就是内行,内行就是外行”。我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宁可退回到五六十年代,“外行领导内行”。
    笔者:为什么?
    陈丹青:那时的官员,真的是老粗,当兵的,他到业务单位——比方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文史部门——他不懂,他得靠业务人员,也就是现在说的专家学者出成绩,他的人格、身份,始终是“官”,他要贯彻意识形态,有时作风粗暴,遇到非常时期,他参与迫害文艺家,他自己也被迫害,但在相对正常时期,他不管你。现在呢,领导就是你同宿舍同学,他懂,你得顺着他,不然你走着瞧。
    80年代开始提拔业务干部,初衷当然好,吸取历史教训,但演变到现在,很清楚:我宁可外行管我。文人当官,他不再是文人,而是干部,是上级,我们津津乐道什么学者官员之类,主语是“官员”啊。如果这官员人品不正,问题就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人相残了。这些年所有矛盾起于这一块。权力腐蚀人,他不会因为你是同行就善待你,你刺头?你不服?他细细地整你,名目多得是,我在学院多少老朋友,都跟我诉苦,苦不堪言,大致是“武大郎开店”,这滋味,大家都清楚,都知道。
    笔者:所以教育问题到最后还是一个体制问题。
    陈丹青:我看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问题是它比赤裸裸的权力还可怕,因为一切是以学术的名义。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聪明、最糟糕的办法,就是学术行政化,行政学术化,有人再添了一句,经典极了,叫做“学术行政化,行政江湖化”。所谓“行政江湖化”,就是权力寻租,眼下每个领域都有权力寻租,不是吗?
    在教育领域,最可怕的莫过这件事。你闹?你想走?你走吧,有的是人要进来,我这摊位归我管;你学术上反,你道德上反,好,慢慢收拾你,收拾的方式很简单,凉快你,一边儿去吧!我倒没遭遇这类窝囊,因为有点年龄资历,又完全没有行政职务的企图,对位子不构成威胁。但周围同事实在憋坏了。我还是选择走。我发现你跟他争,根本没用,你等于在争权力,不是争学术。
    笔者:走之前你试过“争”吗?
    陈丹青:一直在争啊,连连上书,还手写,跑各种办公室。都客气极了,耐心解释,给你递上去,可是完全没结果。我错在自以为争的是学术,争个招生自主,争个考试问题,真的,我全错了,那是权力问题。等我发现,我立刻觉得事情很简单,退出。
    笔者:你要走,他们没有挽留你的意思吗?
    陈丹青:口头上会吧,同事们当然不愿我走,少了个心直口快的傻逼。可我要是个领导,我也讨厌弄个闯祸胚子来,这不添乱嘛!我一点不怀疑当初聘用我的善意,请进来弄弄,出点成绩,有个牌子,结果没想到来了这么个家伙,不懂事,不识趣。这是个例,是我性格的问题。 
推举木心,是我个人选择
    笔者:你推崇木心,对他评价很高。但如果把木心和你的文章放一起,编辑更愿意挑你的文章发表。
    陈丹青:你怎么知道?这两年好多记者、编辑说服我向木心先生要稿子,他如果写了什么,媒体一定乐意发表。至于为什么推崇先生,我不想三言两语讲这件事。你看,我几乎没有直接讲过木心先生,而是谈论我们的话语系统、写作套路——木心是一个“个人”,“我们”是一整个“系统”。最近我刚收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位学生来信,1984年出生,他说,他们全班读木心先生的书,非常喜欢。
    近年我从年轻人那里经常得到类似的反馈。我发现,凡是我这年龄层的,还有部分60年代出生的读者,十有七八难以接受木心。但是上一辈,或者索性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晚辈,阅读木心比较少偏见,少障碍。说明什么呢?说明我辈完整接受了一种话语教育。几乎一代人的文学观和阅读习惯,被重新塑造,忽然木心先生被介绍进来,难以交融。同时,大家的错觉是木心先生被置入内地的“文学界”,以为我要把木心先生放到圈子里早已确认的价值系统,找个位置。不,我要说,这是错觉。
    我写作,是个人表达,我推举木心先生,也是我个人选择。我很清楚这是冤案,好吧,让它成为冤案。
    笔者:你为此和朱伟反目,你们的争议在哪里?
    陈丹青:我与朱伟彼此不熟,谈不上“反目”,更没有争议。他骂木心先生,我站起来回骂,如此而已。
    今天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没有,但严肃而诚实的争论,可以说没有。在木心先生那一面,我想,我们是异端。现在我们要拿这样庞大一整套语言系统去接纳、评价这么单独一个人,不,不是高低好坏的问题,它几乎是……非常困难,非常困难。但这才有意思,这才是价值。
    笔者:有人说你现在功成名就了,因此要搬出另一个神。
    陈丹青:正好相反,这件事毫无功利。我谢谢许多读者支持我,好几次公开场合,有读者特意谢谢我将木心介绍进来,但此外我挨骂,被嘲笑,我清楚背后与私下的闲话。
    如今我被认为是“成功”的人,在这里,成功的人通常会把别人拨开,只剩自己成功,自己好。可是我做这件事是在告诉大家,瞧,我哪里算是好?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在这儿!“功成名就”、“再搬一座神”,真妙啊,什么思路?什么逻辑?我哪句话说到“神”?他们会把一句话塞到你嘴里,然后污蔑。中国人这套把戏太多了,你做点事情,他就这么猜度你,顺便吐点口水。
    我知道我冒犯了文学圈和批评界。好吧,我冒犯了。就是这样。
    笔者:你委屈吗?
    陈丹青:为什么要委屈?从20多年前刚认识木心先生,向人说起,我就遭遇这一套。当时有点惊讶,现在早过了这个坎。你看,这么多年我沉默,不提起木心先生,直到陈村他们开口,我想,好,可能是对的时候,该谈起木心先生了。我于是讲
    媒体最开心是看我和朱伟打架。多数媒体没有恶意,对我的推介很重视,善意回应。但我知道异议出现后,有些媒体朋友转念头:丹青怎么回事?有人觉得我骗了他们,真可笑。
    我不要在这份名单里
    笔者:今天,在美术上你还有野心吗?
 陈丹青:有,但不能叫野心。我去纽约后经历很长的低潮,90年代找到新方向,10年间画了大量的画,但是会暂时放一放,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展览。
    接续90年代,本来很多画面可以展开,但回国了,进清华,这个过程中断了,另一件事情发生,就是我出书后不断被媒体要求写稿子,不断被带入新的话题,譬如教育啊、城市建设啊、历史记忆啊,等等。我做事原本没计划的,回来后就被情况带走了,变成现在这个局面。但我不急于画画,我不觉得需要向外界证明我是画家,向什么群体交代:“看啊,我还在画画!”或者像杜尚说的,好像欠着社会一幅画,不,我没有这些欲望。除非向自己交代:你瞧着绷好的白布,总会想,啊,还有些画面,哪天试试看……在外界看来,这家伙持续在写,在出书。一个人被公共化,就准备一系列误解和揣测,我只对自己负责,我总会说,画画是我的私事,写作不同,它被发表,被传阅。
    笔者:就是说你一直在画,只是不做画展?
    陈丹青:完全业余,数量少了,抽空画几幅。我不想办画展出于别的原因:我受不了与我同辈的同行,他们大多是美术界或学院的官员,权力、声名、钱,还有所谓学术地位,都有了。我收到各种会议和展览的邀请,永远是这份名单,全是我的老师、同学,或者晚辈,享有美术界最高职衔。我想:我不要在这份名单里。我们年轻时,永远是老一辈在舞台上,似乎永远轮不到年轻人,忽然,我发现我的同辈,我自己,也成了前辈、名人,同时眼看多少年轻人像我们当年那样被压着,低眉顺眼地,情况甚至比那时还糟糕,今天的年轻人要混到我们的位置,太难了。所以我不办展览,凡是展览邀请,都不回复。
    我退出清华,也有点退出美术界的意思。我离开太久了,不会想到我是“美术界”的人,我只想回到纽约的状态,就是,很简单,“一个人”,在家画画、写写,说得好听点,就是个人表达。所以你看,2000年我刚回国,清华给我办了个回顾展,此后7年,我只陪别人办过两次展览:一次是当代画家王兴伟,他说陪我办一次展览吧,好;还有一次就是老哥们儿马可鲁、冯良鸿从纽约回来,和他们一块儿办个展览,就这样。
    笔者:你愿意跟普通的观众见面吗?
    陈丹青:愿意啊,我没自私到这个地步。我知道有一群人特别诚意,希望看看我的画。但目前多么纷乱,多少人着急亮出自己,然后我也跟着瞎起劲,不,我不凑热闹,太热闹了。我在纽约就看得全世界的艺术家这么多,展览这么多,尤其中国出去的,着急啊,我闪开点吧。我出过名了,我猜我这么破罐子破摔乱写东西,大概心理上一直想躲开艺术这个圈子,太热闹了,太急了。
    等我再老一点。到60岁那会儿弄个小展览给朋友看看。
    还有一点我不好意思说:国内展览的专业程度,半生不熟。国家美术馆的布展方式有进步了,还是土、粗糙。办展览是多么风雅细致的一件事啊,多少学问和功夫啊!倒是当代艺术圈会办展览,我所看过的798和《今日美术馆》展览,大致和所谓“国际”接轨了。不过他们学到西方办“当代艺术”展览的一面,没学到西方办传统绘画的那份讲究,也讲究不起——中国根本没什么传统经典。故宫展览还是老一套,太落后。国家水准、国际水准的展览,基本上空白,官方在努力改善,有进步,但路还太长。
    我被纽约宠坏了。我参加过纽约、欧洲的一些展览,策划、布展、宣传,非常妥帖到位。哪天国内办展操作比较像样了,我愿意非常低姿态、高要求地办一回展览,报答善意的观众。
    边界清晰的美术界不存在了
    笔者:和文学、音乐相比,美术真正走向世界了,整个看起来生龙活虎,相对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精神,一往无前,虎虎生威。
    陈丹青:文学还是大有表现。90年代末比较蔫,另有大原因。文学长期被假定会影响社会,绘画或装置再过激,毕竟离公众远——我没看出今天的美术在变化中“扎根”,倒是“发迹”了。
    这是有趣的话题。西方文艺史也常是美术先发难。文艺复兴美术的活力和总量远比当时的文学强。19世纪中期发生印象派,到世纪末,现代诗,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实验音乐等等才闹起来,20世纪初毕加索开始玩立体主义,杜尚更超前……民国前辈从法国回来也快得很,30年代就有人玩立方派象征派之类。改革开放前夜,星星群体、八五运动先后闹事,同时期,文学是伤痕、寻根、本体论之类,美术家已经妄想现代主义了。
    画家作家都是个体劳动,但历史命运很不一样。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管制,不仅限定写什么、怎么写,要害是作家的思维语言被重塑了。美术当然也被管制,可是它舞弄的空间或许比写作方便些。你写了出格的作品,遭遇发表障碍,发表后又遭遇各种政治风险,可是前卫艺术家在破屋子里弄弄,很高兴,小范围流传,80年代后空间被拱开了,你再管我,我到国外去,或者聚集在圆明园或宋庄,驱赶不尽。
    还有,80年代作家群闹哄过了,佼佼者很快被作协收编,社会身份和巴金那代人其实一样。90年代出现体制外作家,包括新生代,但他们赖以生存的媒体和出版系统也是受管制空间。没有一个领域像美术界这样,在官方体系之外迅速滋生那么多野生群体和“三不管”地带,而且和国外呼应。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确实最有活力。整体看,肯定有问题,但扒拉开来仔细看,有些个人、作品,非常非常有意思,材料、观念、主题,都不一样。近年市场介入,更被凸显,似乎比文学、音乐、舞蹈更有声色,更肆无忌惮。
    笔者:你怎么看目前美术界的状态?
   陈丹青:要看哪一块。边界清晰的美术界不存在了。美术家可能天然有一种波希米亚性格。任何体制,不管是西方的、中国的,稍微网开一面,波希米亚形态疯长。西方始终保留波希米亚形态,然后被成熟的市场机制规范,淘汰差的,任其自流,由画廊、美术馆分出层次。
    中国很暧昧,市场机制仿佛有了,但不规范,和官方机制、权力运作混一块儿,又畸形,又繁荣,困境当然有,但活路多。艺术品市场是暴利,文学读物即便畅销,市场性质不一样,除非上媒体。百家讲坛透露的真讯息,除了传播方式,就是文人赚钱的路数发生变化。
    笔者:现在美术杂志比文学杂志光鲜多了,跟时尚杂志一样精美。
    陈丹青:杂志是市场策略重要一环,卖版面,明码实价。有些江湖杂志刊登的全是体制内画家,个人都能操办,你要名,你交钱。多少无名画家,多少还没评上职称的教员,都巴望上杂志,对外对内有个说法。我每年不知收到多少类似的杂志。
    目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下层群体被扔进竞争机制,铁饭碗没了;上层有权有势有身份的人,占尽优势,不但合法化,而且制度化。艺术家是获益者,这些国情西方人完全看不懂。


 

论坛】【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 相关文章 >>更多
·瞧不上张大千 陈丹青:“我实在读不下去雨果”(图)
·陈丹青:清华学生裸奔不足为奇 是种叛逆符号(图)
·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专访陈丹青
·陈丹青:这是有钱人玩的把戏
·陈丹青:作家排行榜是简化价值观的行为
·简单生活 陈丹青:回家洗完澡 人都是一样的
·这一次,陈丹青没有新闻
·教师惹毛陈丹青:只要大学被垄断,就不参与教育
·陈丹青:艺术就是“臭美”中国文化每天在消失
·陈丹青4月推出新书 《退步集续编》
| 艺狗搜索
 
关键字:
| 热点资讯 >> 更多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将于10月...
·建民间收藏博物苑 窦宝荣:收藏是...
·感受国际友谊领略各国瑰宝:国际礼...
·让舞台艳光四射 2012伦敦:用...
·盲目是大忌 奥运藏品小幅反弹并非...
·艺术权力榜 影响中国当代艺术10...
·“艺术不是什么”北京798艺术节...
·股市、基金、收藏:后奥运三大热点...
| 合作媒体 >> 更多
·中国文化传媒
| 艺术网站导航 >> 更多
·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
·上海美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礼品博览网
·云峰画廊
·上海赛姝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 频道编辑信箱
>> 更多
·主编信箱
·编辑部信箱
44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服务项目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友情链接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法律顾问
艺术品收藏网:旗下板块: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当代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传统文化馆精品收藏展艺术品收藏交易中心全球艺术品收藏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9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艺术品收藏网   品牌: 方盛 艺路精彩   艺术品经营单位
中国艺术品门户   中国艺术品收藏门户  全球艺术品门户
沪ICP备202300471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5)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真如副中心 注册场所:上海市普陀区曹扬路1888弄11号4楼403一17
联系电话:13817299902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