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2日,象征着光明和平的祥云圣火点燃神州大地,2008北京奥运圣火开始了国内第一站传递。正是从这一天起,酷爱报刊收藏的顾玉超开始了他特殊的“火炬传递”之旅。
“火炬传递到哪个地方,我就收集哪个地方的报纸。”顾玉超介绍说,他收集的标准主要是“地名+报纸”,比如火炬传递到香港,顾玉超就收集了当天的《香港商报》;火炬传递到辽宁省沈阳市,顾玉超赶紧托报友找来了当日的《沈阳日报》。有些传递的地点没有当地的报纸,顾玉超就选择收集其上一级的地方报。就这样,火炬传递了一站又一站,顾玉超也跟着走过了一程又一程。在顾玉超心里,他也在从事着奥运圣火的传递,也是一名特殊的“火炬手”。
说到顾玉超与奥运结缘,还要从北京申奥成功谈起。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顾玉超共收集了当日全国各地报社发行的约22种号外。从此,顾玉超对奥运报刊的收集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所有与奥运有关的报道,都是他的收藏对象。几年来,顾玉超收藏了奥运倒计时1000天等倒计时的特刊系列,《竞报》的“福娃”、“志愿者”和“火炬”的号外以及火炬传递号外系列等等,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载了中国的奥运之路。
“与这些特刊、号外比起来,火炬传递的普通报纸反而更难收集。因为号外、特刊等有固定的人群收集,而普通报纸的关注度较低,有些发行量也很小,很难找得到。”
《韶山报》就是因此而让顾玉超大伤脑筋。圣火传递到韶山的前几天,顾玉超就开始在网络上查找当地报纸的发行情况。多方求证后,顾玉超发现韶山当地没有公开发行的报纸,只有内部发行的《韶山报》。得知这个消息,顾玉超心里暗暗叫苦:这种内部发行的报纸不仅发行量很少,而且是不能在报亭发售的,要通过机关、企业直接发放下去。而自己在韶山当地也没有熟人,想获得一份《韶山报》,可谓难上加难。
一筹莫展的顾玉超只好通过网络多方求助。“最后是一个网友帮助了我,给我介绍了一个在《韶山报》工作的朋友,而这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了解我的情况后,立刻帮我找了十几份当天的《韶山报》!”说起帮助过他的网友,顾玉超感慨万千:“很多人原本与我素不相识,但是一听说我在做与奥运火炬传递相关的收集,就毫不犹豫地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这是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
对于收集的这些签名与报刊,顾玉超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能将这些签名和报刊展出,让更多的人来见证火炬传递的过程。”顾玉超认为,所谓“收藏”,仅仅“藏”起来是没有乐趣的。在他看来,收藏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与众人的共同分享。“独乐不如众乐”,顾玉超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举办一个大型的关于奥运收藏的展览。
给予顾玉超支持的,有通过网络结识的朋友,有互通有无交流借鉴的报友,也有各个报社的工作人员。顾玉超说,有些报纸需要通过报社才能买到,他也多次给各个报社打电话询问。“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也被拒绝过,但是我会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表明我的意思,最终还是能得到理解的。”顾玉超的执著感动了许多人,火炬传递到山西大同时,《大同日报》的工作人员就在第一时间内将当天及第二天的报纸邮寄给顾玉超。
“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些支持我的人,如果最初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我是不可能把这项‘传递’进行下去的。”怀揣一颗感恩的心,顾玉超跟随着奥运圣火寻遍了祖国各地。如今,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报纸整齐地摆放在顾玉超的家中,每一张,都是一个神圣时刻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