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艺路精彩--文化艺术生活空间  全文检索: Translate this page
首页
资讯
展览
拍卖
专题
艺术、评论
网拍
公益网拍
精品收藏展
大众收藏展
收藏展汇总
方盛艺术品商城
中国书画专馆
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传统文化馆
方盛动漫城
艺术长廊
艺路精彩
艺术人生
名家
人物
当代名家
传统名家
游戏社区
公益资助申报
艺术大赛
网络学院
院校
艺狗
方盛艺搜
方盛文化传媒
方盛英才网
合作联盟
诚招合作伙伴
| 培训中心
中国书法[清代书法]
来源:中国国画网
2007-12-12 09:17:34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 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 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 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早期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 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 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 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 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书法发 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 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 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 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 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的书法,因 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 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这时的帖学 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 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 手书。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因工书受荐入内廷,得 到康熙的宠幸。陈奕禧的行草书也得到康熙、雍正、乾 隆的赏识。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为 《梦墨楼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画 家,著述宏富,书法虽远追晋、唐,实际上是受赵孟□、 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作品中脱离不了帖学带来的软弱的 气质。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倡 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学。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 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学汉隶似 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 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 等。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郑□嗜古碑,收 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 响很大。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 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乾隆自己学习 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学 杂馆阁之书盛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 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 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 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翁 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 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 《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梁同书,早年 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 缺乏雄强之气。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刘墉,书 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 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 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 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金农:漆书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 强调金石味。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 他不愿向他作奴婢,宁肯去学汉代的《华山碑》。这样 抨击帖学,提倡学碑,在当时帖学盛行的时代,是非常 大胆的。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 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写《北碑南帖论》、《南 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他说:宋、元、明书法家 多为《阁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 他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阮元这两篇文章 影响很大,无异是提倡碑学的宣言。接着包世臣在《艺 舟双楫》中也大谈碑学,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 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他自幼失学,终生布衣, 依靠卖书为生,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在篆书上突破了 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格。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 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 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 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 宏恢,有独特的风貌。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 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 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 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 醇雅清古,别开生面。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 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 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 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 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 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 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伊秉绶:隶书

    晚期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 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 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 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欧阳询的书法盛行 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 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 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 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 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 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 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 书法的气象。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 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 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 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 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 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 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 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 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 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 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 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写篆、隶, 隶书平稳,篆书能用金文结体来写,面貌一新。当时写 篆书的还有徐三庚,以《天发神谶碑》笔法写篆书;莫 友芝以《禅国山碑》及汉碑额体势写篆书,都各有面貌。 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以写行、楷 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 用笔极为凝练。

    孙星衍:篆书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 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收藏汉、魏、六朝碑刻甚多,擅 长隶书和行楷书,曾东渡日本,带去不少碑帖,并收日本 学生,著有《平碑记》、《学书迩言》等,对近代日本 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 篆书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 书效法汉《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亦别具一格; 行书由王铎上追唐人,晚年“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 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是著名学者,书法学习 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自碑 学盛行,书法家都用心于篆隶,草书很少有著名的。沈曾 植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在 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 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 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山东掖县云峰 山诸石刻对他影响最深,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 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蒋仁:行书

    总结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 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 有客观原因的:①清中叶以来金石考据的兴盛。清代知 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 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 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 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 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②由于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 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所 以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 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 有的。③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反 之文人画对书法艺术增加了新的血液,所以清代书法,无 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创造。

论坛】【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 院校搜索
| 院校导航>> 更多
·吉林艺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主讲文化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编辑:栾小姐
Email:ssd@arts365.com.cn
44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服务项目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友情链接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法律顾问
艺术品收藏网:旗下板块: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当代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传统文化馆精品收藏展艺术品收藏交易中心全球艺术品收藏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9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艺术品收藏网   品牌: 方盛 艺路精彩   艺术品经营单位
中国艺术品门户   中国艺术品收藏门户  全球艺术品门户
沪ICP备202300471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5)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真如副中心 注册场所:上海市普陀区曹扬路1888弄11号4楼403一17
联系电话:13817299902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