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薄纸大龙 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阔边大龙 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厚纸大龙 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按齿孔形态又分光盼、毛齿2套。
大龙邮票发行量共约发行100万枚,关于它的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经研讨,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被认为在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之间。因此,大龙邮票的发行史、子模特征和版式、邮戳、实寄封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

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
在中国珍邮中,首屈一指的要数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新票。大龙邮票自1878年发行以后,先后共发行三次:第一次印制用薄纸,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印制因印版重新组合,子模之间的距离加大,使邮票图案的边框和齿孔之间的距离加宽,故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次印制因所用纸质较厚,故称为《厚纸大龙》。其中第二次印制的《阔边大龙》于1882年2月发行。这时,正赶上邮件猛增,邮票需求量增多。在印制时,首先印制了3分银面值的票,所用纸张为先期印制《薄纸大龙》邮票时裁剩下的小张纸,全张枚数为15(5×3);随后印制面值1分银邮票时,改用不厚不薄的纸张,全张枚数为25(5×5);最后印的是面值5分银邮票,改用法国产的薄而易脆裂的葱皮纸来印制,全张枚数为25(5×5)。这种纸质不适合印制邮票,但因找不到其他的纸,只好用它暂印了2万枚,仅有800全张。因印量少,仅9个月就销售一空。再之这种邮票纸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仅有百余枚。在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于世的全张邮票,仅有一件孤品。这件孤品(见图)原为美国华邮集邮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孤品”。1991年9月,这件孤品在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被香港集邮家林文琰以37.4万英镑买得,使这件流落在外的中国第一珍邮,终于荣归故里。

红印花加盖邮票
发行日期:1897.2.2(光绪二十三年一月一日)
齿孔度数:12-16
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8.5×22.5
原票全张枚数:100(10×10)
加盖全张枚数:(1)(2)(4)-(8)100(4×5×5);
(3)100(5×10×2)
原票印刷: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
加盖:上海海关造册处和民营印刷厂
(1)红印花票 当壹分(黑、大字)
(2)红印花票 暂作洋银贰分(黑、小字)
(3)红印花票 暂作洋银贰分(黑、大字)
(4)红印花票 暂作洋银肆分(黑、小字)
(5)红印花票 暂作洋银肆分(黑、大字)
(6)红印花票 当壹圆(黑、小字)
(7)红印花票 当壹圆(黑、大字)
(8)红印花票 当伍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