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传统派”书画名家都有或长或短的仿效前辈某名家的某技法(也可称某名家的个人风格或某时代的代表性风格)而“创作”的艺术经历。有的名家并不是直接对临某母本(有受条件限制的因素),而是凭借自身的记忆和理解来追摹某前辈名家的某种创作理法与笔意。这自然也能成为作伪者们造假的“突破口”。
例如,张大千生前就常作仿清代画家石涛、石溪笔法的山水画;陆俨少也长期爱画带有宋元山水画经典技法的作品;唐云或以清代新罗山人花鸟画,或以清代石涛山水画笔法创作的作品明显特别多等等,所以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具上述规定性的赝品也绝不会少。还有属于真迹的名家摹古类作品,执笔名家多数会在作品题识中写上类于“仿某人笔法”或“拟某人作品(笔)意”之类的文字,因此伪作也多半会如法炮制。他们并不是去克隆某具体的母本,而只是选择他们相对较熟悉的,即从“仿制”某名家的某技法着手,待成品完成便能给鉴藏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若论“摹古”类“仿制”成品的“代表作”,当数1995年秋季在杭州某拍卖行上拍的,并带来长达四年诉讼历程的此件图一署名张大千《仿石溪山水》疑伪成品。当时两位国家级鉴定权威徐邦达和谢稚柳先生对此画的真伪判断结论截然相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最后,经所受理的法院将该画请另外的数位书画鉴定专家作鉴定,集体认定它系赝品,判决与结论总算尘埃落定。
接触“摹古”加“仿制”这类成品,凡在美术学院接受过国画传统技法系统学习与严格训练的人一般都较“敏感”。记得当年我首次看到图一时,人未走近它就明显地感觉到它气息不正,而气息的差距必同笔墨浅陋、章法牵强及造型的走样(不肯定、理法乱)有关。图二才是张大千地道的仿石溪笔法画作,它一入眼便是一副笔路笃实、理法自然、气息纯正之相,与图一的“画”与“字”形成格格不入之对照。依两图的全局与局部的笔墨与造型状态判断,图一《仿石溪山水》的仿真程度应不及五成,可为什么当代二位鉴定权威的看法却如此矛盾呢?想来令人费解。
辨识“摹古”造假法之“仿制”成品,因客观上不存在一件母本可资证伪,所以有其特殊性,建议鉴定者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首先是对当局作品所涉及的技法出处与发展概况(即源与流)要作深入的探知与理解;其次对被鉴定物的笔墨与造型艺术性和质量度要作全而的衡量与评估;再次对该名家的学画经历及艺术风格样式要了解到八成以上,做到心中有标准;最后要细察具体作品的款识、图章与材质状态,绝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唯有做到系统性的全面观照与综合判断,才是对付该类型伪作的一把“尚方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