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我国文人书斋中不可缺少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来文人鉴赏和收藏的心爱之物。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砚的材质可遍及全国。我国有名的四大名砚中就有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的“端砚”,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歙砚”,甘肃藏族自治州临泽县(古称 洲)的“ ”以及山西绛县的“澄泥砚”随着历史的演进,产地以广东、安徽、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等这些地理环境,产生的石质材料,也都具有砚石细腻、雕刻精美、发墨快、不损笔、易于洗涤等优点,制砚艺人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砚石的各种形态,巧于制成各式砚台。除了制砚的材料是以石以外,历史上也有用铁、铜、银、瓦、陶、瓷、澄泥、玉、漆等等,制成砚台。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以紫砂为材质烧制而成的紫砂陶砚台。
清代紫砂方形暖砚(图一)
紫砂砚在庞大的砚家族中,是不太被人们注意的,但由于紫砂泥可塑性强,陶工们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创作出既有自己的工艺风格,也有实用功能的砚台。。图一中的清代紫砂方形暖砚,通高8。3厘米,砚为长方形体,砚的腹部略鼓,边形底足,砚分三层,共四套件即砚盖、砚台、砚座和油灯。砚座前端开一大口,后端开六只小孔眼,为放置油灯的腔体。砚台是空心夹层,前面有四棱槽孔,是为了在加热中散发蒸气而用,并且也起到装饰的效果。整套暖砚,设计科学而实用方便,制作工艺精湛,子口配合紧密,像这套保留完好的紫砂暖砚,实不多见。
清代圆形紫砂暖砚(图二)
此圆形紫砂暖砚,亦是清代之器,通高10厘米。你说怎么这样凑巧,大约十年前我在扬州古玩市场上,看到这件紫砂圆砚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如同见到一位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为何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此砚和我家中所收藏的紫砂方形暖砚(参照图一)不但年代相近,而且制作工艺相同,也是四套件,分砚盖、砚台、砚座和油灯。盖上亦是刀刻金钱圆孔装饰,砚台也是夹层,砚池四棱孔盛水,砚座前面一大圆孔,后有四只小孔眼,底为圈足。所不同的是此件是圆形,而我家中所收藏的是方形,怪不得就有了一见如故之感。当时我就有购买的想法,我想即使价格高一些,也要买下。摊主见我喜爱,交谈中才知道我是南京痴迷于紫砂的爱好者,他也略有所闻,于是他开了个不高的实价,我非常高兴地买了此器,随后二人客气地告别。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所谓“暖砚”主要是适用于天寒地冻的季节,这时候写字用的砚台磨墨之后,不一会水和墨就会结成一层冰,如果用笔蘸墨,笔和墨因冻结也会粘在一起,字也就写不成了,在这种情况下,暖砚就显示了它的作用。人们将油灯点燃,放入砚的底座之内,使砚台上的水和墨不再冻结。这两座暖砚简朴、大方、实用,紫砂色泽正宗,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具有高超的设计匠心。此两件暖砚,自清代至现在,这么多年来最难能可贵之处是非常完整,没有损伤,四件套齐全,真是难得。
三层紫砂方砚(图三)
这是又一形态和具有实用功能的三层紫砂方砚,此砚无论材质和工艺,都是上乘之作,砂泥色泽枣红,又称“大红袍”,砚分为三层,第一层的面上,镌刻着一幅写意花卉。刀法酣畅,自然明快,落款是云刻石。云石是民国时期专门从事镌刻的艺人。第二层是用于写字蘸墨之夹层砚台,上有注水之砚孔。第三层平面分为三格,一长格放墨,另一边上面圆形放印泥,下面放印章。这三层都以子口相合,成为通高4厘米不大的一个整体的砚台,此砚流行于民国,由于时代的演进,此砚的构思,装饰都较以上暖砚有了明显的进展。由于年代较近,如今市场上偶有见到此式样之砚,不过被店主列为高档紫砂文玩,放在玻璃橱柜之中,使人望而却步,其实店主真实的想法是为了提高其身价。
这三件砚台,由于是陶制,在制 中陶工可以从实用和工艺得到任意发挥,因此在诸多“砚”家族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采。我将图一清代紫砂方砚和图三紫砂三层方砚常年放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紫砂厅展出,博得广大观众的兴趣,图二紫砂圆形暖砚,放在自己家案头赏玩,自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