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艺路精彩--文化艺术生活空间  全文检索: Translate this page
首页
资讯
展览
拍卖
专题
艺术、评论
网拍
公益网拍
精品收藏展
大众收藏展
收藏展汇总
方盛艺术品商城
中国书画专馆
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传统文化馆
方盛动漫城
艺术长廊
艺路精彩
艺术人生
名家
人物
当代名家
传统名家
游戏社区
公益资助申报
艺术大赛
网络学院
院校
艺狗
方盛艺搜
方盛文化传媒
方盛英才网
合作联盟
诚招合作伙伴
| 视界
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4-07 10:17:06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但至今完好。

    宋室衰危一出宫

    首先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北宋宫廷。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先是与辽,后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3000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现卷后贉纸最早的是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二次出宫多辗转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尽囊中所有,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下来。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家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仅只隔13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30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徐溥,江苏宜兴人,景泰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李是湖南茶陵人,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李氏之后,则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

    陆完,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据文嘉《钤山堂书画记》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儿子急着要用钱花,就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搜寻。一班阿谀奉承、巴结权势的,四处寻求钟鼎彝器、法书名画、奇珍异宝,巧夺豪取,拿去敬献。顾氏将《清明上河图》没有保存多久,就落到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云笼雾罩三出宫

    后来严氏父子获罪,据查抄严嵩、严世蕃家财产登记账中,确实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在隆庆时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艺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特别嗜好,想得到这批书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当价估好以后这批书画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水涨将石罅淹没了。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拾不起来了。

    故事被明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其实这个故事是完全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按故事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中间又包含一个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考《清明上河图》后贉纸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54年。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冯保的题跋全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从冯保跋中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能不大书特书吗?因为这是他最荣耀的啊!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呢?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除了权力欲望之外,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凡被他打击排挤而所查封的家产,只拣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己有。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百余万两,其它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才16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也就是权力膨胀到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宫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究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所担心的是小皇帝长大亲政,一旦要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已久。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笔者所知不下二三十本。

    逊帝偷运四出宫

    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人,乾隆时进士,图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接着是毕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记可证。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湖广总督。他是一个学问家,对金石书画非常喜好,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儿得到的。收到这幅古画,他当然喜不自胜,并且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所以画后纸上有“毕泷审定”的印记。

    不想毕氏兄弟也没有将这件国宝保存多久,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认为他任意滥支军费,用来结交送礼、枉法营私。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追夺他子孙的官职,并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这样,《清明上河图》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

    清廷收到这件重宝之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

    《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宫廷以后,到了公元1911年,清王朝为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根据临时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然留住宫中。溥仪及其周围的顽固派,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时梦想复辟,从宫中盗窃国宝据为己有。为了障人耳目,溥仪遂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这是它第四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由溥仪盗出宫廷后先存放在天津,后伪满政权成立,就带到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在硝烟弥漫的炮火声中,溥仪仓皇出逃,将珍贵的古代法书名画和金玉财宝随身携带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清明上河图》幸免一次劫难,安然无恙地被保留了下来,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交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

作者系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论坛】【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 相关文章 >>更多
| 艺狗搜索
 
关键字:
| 热点资讯 >> 更多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将于10月...
·建民间收藏博物苑 窦宝荣:收藏是...
·感受国际友谊领略各国瑰宝:国际礼...
·让舞台艳光四射 2012伦敦:用...
·盲目是大忌 奥运藏品小幅反弹并非...
·艺术权力榜 影响中国当代艺术10...
·“艺术不是什么”北京798艺术节...
·股市、基金、收藏:后奥运三大热点...
| 合作媒体 >> 更多
·中国文化传媒
| 艺术网站导航 >> 更多
·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
·上海美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礼品博览网
·云峰画廊
·上海赛姝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 频道编辑信箱
>> 更多
·主编信箱
·编辑部信箱
44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服务项目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友情链接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法律顾问
艺术品收藏网:旗下板块: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当代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传统文化馆精品收藏展艺术品收藏交易中心全球艺术品收藏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9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艺术品收藏网   品牌: 方盛 艺路精彩   艺术品经营单位
中国艺术品门户   中国艺术品收藏门户  全球艺术品门户
沪ICP备202300471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5)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真如副中心 注册场所:上海市普陀区曹扬路1888弄11号4楼403一17
联系电话:13817299902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