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位准备讨论艾未未作品的人,都会面临智力的博弈,因为艾未未预设了对于批评的抵制,并且他自己解说作品,而解说的方法就是首先讲作品如何的不重要。
有《画廊》杂志的采访为证:
“别人怎么谈我的作品,我不感兴趣,说好说坏都不能影响到我。我甚至不关心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还是从其他的角度去探讨。我不关心它是不是一个艺术品,是否有所谓的社会效益。”
“如果把画张什么画,或搞个什么活动都当回事的话,那就太不了解生活了。”“所以,与其说我想向世界呈现什么,不如说我想向世界不呈现什么。”“对我来说作品根本就不重要。”
这样一说,看你还怎么评论。难怪冯博—在《品头论足艾未未》一文中有这样的开头:“此文的题目好像有些‘不恭’。因为按说早已成为‘大腕’或现已是‘胜者通吃’的艾未未,轮不上我来品头论足。”
如果是写批评文字,冯博—是用不着如此谦卑的。艾未未作为艺术家既然向公众展示了他的作品,这作品就不再仅仅属于他本人,不管他喜不喜欢别人谈论,任何批评个体都有评价的权利。拒绝批评,不是无知,就是故意,而“故意”也者,总是有操作的嫌疑。
操作不是坏事,有优劣明暗之分;评价也不是坏事,有智愚高下之别。艾未未对于作品的反应,也并非完全不在乎。正是他自己告诉记者:“因为在网上点击卡塞尔时,有多达15万条信息与我的作品有关(这是在开幕前),几乎所有的欧洲媒体都在谈论这件事情(这有点夸张,不可能是“所有”)”。当他追加参展的作品《模板》垮塌时,不仅文献展艺术总监罗格?布约盖尔赶到现场解释: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风灾;另一方面,这废墟更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艾未未也没有忘记告诉《南方周末》的记者:“它来自废墟,又化为废墟,天意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实,这些说法都勉为其难且言不由衷。《模板》是艾未未用了八百多块中国明清风格木门窗搭建的,八米多高,像一座造型特异的拱门。作为装置作品,放在展场外的草坪上,蔚为壮观,十分醒目。卡塞尔文献展资料馆馆长斯滕格女士就曾亲口告诉我们,卡塞尔市民很喜欢这件作品。大概是因为本届文献展以“调研与档案”为展示特点,所以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很少。而艾未未这一矗起如高迪建筑的装置,的确能给人以神秘梦幻的象征性体验,其材料选择和形态构成,表现出艾未未的艺术才华和创作功底。但只顾形态而不管结构,显然是作品倒塌的原因。开幕那天,卡塞尔市长伯尔塔门·希尔根先生就告诉我们说,这件作品不安全,已经围起来,不再让人进入。有效果就有效果,有问题就有问题,没必要掩饰,硬要说成是倒了更好。艾未未本为豪情壮汉,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