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艺路精彩--文化艺术生活空间  全文检索: Translate this page
首页
资讯
展览
拍卖
专题
艺术、评论
网拍
公益网拍
精品收藏展
大众收藏展
收藏展汇总
方盛艺术品商城
中国书画专馆
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传统文化馆
方盛动漫城
艺术长廊
艺路精彩
艺术人生
名家
人物
当代名家
传统名家
游戏社区
公益资助申报
艺术大赛
网络学院
院校
艺狗
方盛艺搜
方盛文化传媒
方盛英才网
合作联盟
诚招合作伙伴
|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典藏系列(韦蓉、闫平......)

 相关链接:刘虹  韦蓉闫平喻红申玲蔡锦夏俊娜崔岫闻向京陈可

 并不是所有女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女性艺术。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女性艺术的概念乃是来自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背景。熟悉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主要目标是为妇女争取权力平等,并使妇女在社会上能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与自由权力。而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女性艺术强调的则是运用女性主义的观念与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对传统与现实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批判。西方的女性艺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与发展以来,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几十年来经久不衰。其作品不但涉及了女性身体、生理、婚姻、家庭等诸多妇女问题,也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模式与材料范围。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西方女性艺术信息的不断流入,一些年青的中国女艺术家已开始尝试超越男性的经验与话语表达方式,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虽然这些作品远远谈不上成熟,但已充分表明,女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新的问题,其存在价值是值得关注的.

女性艺术在中国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和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脱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变化。

回望不远的历史,198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是中国美术界的思想启蒙运动,针对性非常明确,即挑战和反叛长时期意识形态禁锢所造成的一元化艺术体制,争取艺术创作的独立和自由。艺术家们打着反传统、反教条主义的大旗,学习和摹仿一切视野之内的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和样式,借以冲破束缚艺术创作自由的重重壁垒。当年,投身这一运动的女性艺术家固然不乏其人,但终未以现象和集群的面貌出现,未成一股势力,也未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当时引进的一些有关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艺术的文献,却开阔了国内女性艺术家们的眼界,为中国女性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萌发和成长作了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理论准备。

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女艺术家肖鲁的两声枪响,被喻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标志着八十年代美术界启蒙运动的终结。由一位女性的行为作品为一场具有革命性的艺术运动划上句号,不禁令人慨叹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而围绕这一行为及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更是引发了一段艺术界的公案,牵涉到艺术家、批评家、美术史家以及艺术传媒等各方代表,而厘清“案情”的过程也是在新的世纪里再次启发探讨性别、身份、意识、思想、情感、权利、价值等语词和概念的开始。

1980年代在思想的狂欢和激荡中结束,随之而来的1990年代是一个日益繁荣的市场化时代,对金钱的渴望和攫取消解了人们此前对大而无当理想的狂热。不再冀望于团体和组织,艺术坠下凡间,进入日常生活的层面。个人化的视角取代了艺术救赎的理想,艺术回归于个体和现实。和1980年代艺术的整体救赎精神相比,1990年代的艺术显现出自我救赎的特质。艺术家将自己对现实与生活的感知、经验、态度和观点,通过创造富有意味的形式和图像表达出来,作品成为自我精神和情感投射的载体。这时,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生存体验,赋予她们的创作不同于一般(以男性艺术家为主导的主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9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艺术成长和壮大的时期。在1990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和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女性艺术本身即为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90年代初,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创作渐渐浮出水面,开始时以小型联展(主要是画展)的方式出现,在当代艺术的水面激起阵阵涟漪,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性意识的苏醒”。随着创作阵容的扩大和女性批评力量的介入,到九十年代中期,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艺术联展和批评文章日渐增多,“女性气质”、“女性方式”成为概括和定义女性艺术的关键词。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艺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主要是女性策展人、批评家和美术馆负责人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投以关注的目光,将它看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艺术的一个代表,和中国社会文化开放、进步的象征。通过“半边天”、“亚洲社会中的女性”等女性专题展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开始以相对整体的面貌被海外了解。

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个时期中国女性艺术的创作特征依然是十分鲜明的——它显现了最复杂的感性冲突。在她们的作品里,希望与失落、痛苦与彷徨、脆弱与坚韧、怀疑与反省、毁灭与创造等情感和经验并存。概而言之,实际上,她们的作品里反映了世纪末处于现代化、全球化转型时代中国女性所遭遇的一些共同的经验。

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认同路线是典型的“墙外开花墙内香”。随着中国艺术家频频被邀参加各种著名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得到国际艺术界和海外市场的认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才渐渐开始为国内的主流社会所关注和认识。尽管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实验性当代艺术的展示基本上仍处于地下状态,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到1990年代后期,在某些官方主办的当代艺术展如“上海双年展”等展览上,具有实验性质的当代艺术作品也时有出现,只是基本上限定在架上绘画、雕塑、综合材料的范畴,并且对内容也有一定的规范。

也是在同一背景下,女性艺术在1990年代中后期作为具有独特价值取向和文化政治含义的学术课题与艺术现象,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肯定和推崇,其中“女性特质”成为阐释女性艺术的重要依据。而女性艺术研究也一度成为批评界的“显”学。和同时期只能在民间机构或地下状态举办的众多当代艺术展相比,女性艺术在这时由于性别因素而获益,展览不仅得以在一些民间艺术机构举办,甚至可以登堂入室进入国家级美术馆,如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展。

总之,正是借着这些时代的西风或东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信心和创作能量在1990年代中后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从艺术的形式到内容她们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实验和探索。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语言,她们中的一些人快速掌握了综合材料、装置、摄影、录像等新艺术媒介。尤其在综合材料和装置艺术方面,女性艺术家们更显示出非常优秀的才华。对材料的敏感把握和在手工制作上的天赋,让她们的作品常常能够在语言形式和观念上达成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相应地,女性艺术所涉及和表现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很大突破,所及之处抵达身体、情感、审美、心理、社会、历史、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

1990年代中期起,女性艺术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世界关注中国的目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开始登上国际当代艺术的舞台。她们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或方式,剖析自我并审视世界,从而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以视觉形式体现自己的情感、智慧和美学,她们为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当代艺术的建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再次发生巨大转变,显现出空前的繁荣,有评论者将之称作是中国当代艺术“高歌猛进”的时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当代艺术从1990年代的地下、半地下状态走出,不仅各大国际艺术展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受到热情欢迎,而且国内许多官方美术馆和民间艺术机构也竞相举办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展览,并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一时之间,中国当代艺术成为倍受追捧的对象。

二、很多1980、1990年代的代表性艺术家开始在新世纪初成为艺术界、时尚界的明星和商业市场的宠儿,随着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国内艺术拍卖市场上频创天价,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海内外买家也越来越多,于是大量资本流向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看待成畅销商品。

三、资本的介入,润滑了当代艺术的产业链,也为当代艺术铺设了“金灿灿”的前景,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家面前,充满了前途未卜的诱惑和陷阱,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潮中,艺术家们辛苦争取来的艺术创作主权是否会在这样的“钱”景中拱手相让?

四、现实中大众娱乐文化和流行图像日益泛滥,过去精英艺术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灵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精神提升,正在被这种泛滥所带来的肤浅感官享受所渐渐取代和麻痹。一些作品中出现了与商业娱乐文化握手言欢的倾向,其特征是作品变得越来越单向、平面、空洞和苍白,追求浅表的感官刺激而放弃对现实有距离的审视和评判。

新的生态环境,令中国当代艺术日益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状。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普遍获得身份认同和市场认同的同时,其创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而挑战的对象就是对名利的无限欲望。对于经历了清贫的理想主义时代而又快速进入消费社会物欲洪流的中国艺术家们来说,保持思想的清醒和艺术的独立,难道不是一种更艰难的挑战么?

回到今天的女性艺术创作,在这样的形势下,她们面临了什么?

在世纪初这片喧嚣嘈杂的叫卖声中,女性艺术的声音显得相当微弱;在世纪初这片“金”光闪耀的背景下,女性艺术的身形也显得有些单薄。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赞颂声中,我竟突然为女性艺术家们的整体处境感到了一丝困惑和忧虑。今天,中国的女性艺术不是已经获得认同了吗?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不是已经在各种展览、出版甚至市场中出现了吗?情况确实如此,但那是1990年代艺术界、学术界合力推动女性艺术创作的成果在今天的延续。在没有红火艺术市场的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力量和文化意识形态,得到国内批评界乃至国际艺术界的积极支持和鼓励,展览、结社、研讨、出版,女性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塑造自己的鲜明形象。

但在新的世纪里,在一切以市场成功为衡量标尺的今天,尚未变得足够强大的中国女性艺术却因艺术注意力向市场价值的普遍转移而呈现某种边缘化的趋向,“女性艺术”在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强烈的“在场感”似乎也在渐渐消退。今天的女性艺术正出现分化和弥散的趋势,除极少数获得了学术、市场双成功的女性艺术家得到较多的关注外,目前女性创作整体上所获得的支持实际上不及1990年代。

批评界的关注一度是中国女性艺术成长的有力后盾,但批评的声音现在也被市场的喧嚣所日益掩盖,批评的力量似乎也在日渐失去以往的效力和强度。目光所及,令人分明看到了女性艺术整体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退热”和市场“高烧”之中显得有些落寞的身影。

当然,这也不单是中国女性视觉艺术遭遇的特殊现实,文学、电影界的女性创作实际上目前也面临相似的困惑和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女性艺术今天所面临的处境和问题也必然是阶段性的,正如目前艺术市场的“高烧”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一样。历史经验表明,艺术史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和清理的功能。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部分的女性艺术,其具有突破性价值和意义的实践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女性艺术在未来必定会继续发展下去,这不是一个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更独立、更健康、更有力地发展?

面对当今艺术环境的变异,女性艺术家最迫切要做的应该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建构强大的内心世界,以抗衡外界复杂多变的艺术气候。而女性艺术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女性艺术家经历和超越各种现实困惑和矛盾的经验,相信都会令她们具有承受寂寞和孤独的勇气。或许,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经验也会将真正优秀的个人创造沉淀出来。对今天女性艺术创作的考察,显然还是会支撑起我们的信心。尽管,当前艺术环境中的一些干扰性因素对女性艺术家来说不大有利,但最终在考验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女性艺术家会更令人钦佩和感动。

|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典藏系列(韦蓉、闫平......)展示 >>更多
| 艺狗搜索
国 画 油 画 版 画
水 彩 其 他  
关键字:
| 相关艺术家
崔岫闻
   1990 毕业于东北师大美术系 1996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油画研...
申玲
   辽宁人。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 ...
韦蓉
    韦蓉,196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
刘虹
    刘虹,女,1956年5月1日出生,籍贯陕西省凤翔。四川美术学院副...
夏俊娜
    夏俊娜,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祖籍山东。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艺术长廊艺术家查询
44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服务项目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友情链接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法律顾问
艺术品收藏网:旗下板块: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当代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传统文化馆精品收藏展艺术品收藏交易中心全球艺术品收藏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9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艺术品收藏网   品牌: 方盛 艺路精彩   艺术品经营单位
中国艺术品门户   中国艺术品收藏门户  全球艺术品门户
沪ICP备202300471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5)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真如副中心 注册场所:上海市普陀区曹扬路1888弄11号4楼403一17
联系电话:13817299902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