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吴昌硕 任颐 虚谷 张熊 王礼 任熊 朱偁 钱慧安 任熏 蒲华
费丹旭 改琦 沙馥 顾沄 倪田 程璋 陆恢 俞明 王一亭 张善孖 郑午昌
赵叔孺
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宣布开埠。从此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各自在上海设置租界。1853年英国率先在上海设立麦加利银行后,短短的20年时间,上海从原来不起眼的渔村荻港,一跃取代了苏州、扬州和广州,成为中国的大都市。随着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各路画坛高手云集沪滨,各展其才,上海形成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画坛的重镇。不少移居上海后的书画家,他们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大胆革新、锐意求进,联合起来反对复古派和保守派的正统绘画风格。他们对以前在野的画派感到心服,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影响,走上绘画创新的道路,一举打破嘉庆、道光以来画坛墨守成法的陈陈相袭和死气沉沉的局面,逐步形成当时中国画坛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众的“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的艺术特点是:在传统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形成初期的“海上画派”。受西方文明影响,画会兴盛,出现许许多多传统中国书画研究的美术团体,诸如:“萍花书画会”、“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海上书画公会”、“上海文美会”等。这些美术社团的成立,吸引了众多海上书画家定期聚会,彼此切磋艺事,对“海上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闻名画坛的“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改琦、杨葆光、费丹旭、任伯年、吴昌硕等人,都参加过美术团体的创办和活动。
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是第一代海派画家最活跃的时期,前期从张熊、朱熊、任熊算起,任熊、任薰、任颐又合称“三任”,以任颐(任伯年)为高峰。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擘。
和任伯年同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还有江苏华亭人胡远(1823—1886年),他字公寿,所画山水,秀雅而豪放。花木竹石取法陈淳,并与上海钱业公会有一定联系,对任伯年到上海之后帮助很大。吴门人胡锡珪,字三桥,画人物仕女。早于任伯年的名家有张熊,字子祥,浙江秀水人,工花卉、山水、人物,以花卉画最好。朱熊之弟朱偁,字梦庐,花鸟画最擅长。
和吴昌硕同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有以下诸家:沙馥……蒲华……顾沄……钱慧安……程璋……吴庆云……倪田……吴榖祥……陆恢……俞原……俞明……吴宗泰……
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有赵之谦和虚谷。
一代海派书画巨擘吴昌硕于1927年逝世,其后在30年代又崛起了一批年轻的海派书画艺术群体,这个群体的鲜明特征是年轻化、精英化、学者化。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宾虹、王一亭、张善子、郑午昌、赵叔孺、王福厂、沈尹默、张大千、徐悲鸿、钱瘦铁、马公愚、邓散木、陈巨来等。这批书画家有着良好而完善的智能结构和独特而优越的成才条件,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他们中有不少人都系大学教授。其中以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为领军,世称“三吴一冯”。 “三吴一冯”共同的特点是:都系书画艺术世家出身,名门之后,家学渊源,而且都以山水画名世,亦工人物、花卉、诗文、书法、篆刻等。
一时沪上美术社团林立,出版物迭出,表明“海上名画”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具有里程碑的一步。当时海上画坛还吸引各地负有盛名的画家如齐白石、傅抱石、张充仁、蒋兆和等人流寓上海,从事绘画创作,成为“海上画派”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书画家更健康地向新的巅峰迈进。1960年6月,汇集海上知名书画家的“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成立。从此,上海的书画家得以安心从事书画创作,涌现出闻名全国的书画名家。山水画家有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朱屺瞻、陶冷月、谢稚柳、陆俨少、应野平等;人物画家有徐悲鸿、林风眠、关良、丰子恺、程十发、刘旦宅等;花鸟画家有陆抑非、来楚生、陈佩秋、陈之佛、唐云、吴青霞、王个簃等;动物走兽画家有熊松泉、朱文侯、戈湘岚等。可以说从19世纪后期诞生“海上画派”到今天,海上画坛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造就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书画师,使得上海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始终成为全国书画界的重镇,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海上画派”,从它诞生起,就一直成为艺林瑰宝,一百多年来赢得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钟情。在今日异常繁荣的海内外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上,海派名家创作的书画作品仍是拍卖会上的宠儿。近20年来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的最高世界纪录,也均由海派书画家所创造:。